公共舆情的重要维度

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表达意愿和形成舆论的重要场所。公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广泛和互动的参与到备受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的并不是理性逻辑而是情感逻辑,网民的参与动机往往是道德的对错和情感的共鸣,而非输赢的策略算计,因此网络舆情事件每每成为群体派系的情绪话语载体,其中常见城建在前世,时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任只在后的后真相现象。

后真相一词最早由美籍塞尔维亚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奇提出,起初主要是指隐瞒事实,压制真相。诉诸情感等西方政治文化2004年,美国作家拉尔夫凯伊斯出版后真相时代。一书认为,在谎言与真实之间,社会还有着一种既不是真相也不构成谎言的模糊 话语。2010年传播学者大卫罗伯茨提出了后真相,政治的概念认为在西方政治传播中,事实真相早已含糊不清,公共舆论及新闻议题完全偏离立法的精神,这些概念提出后并未引起大范围关注,直到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才开始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后真相一词使用频率比2015年增长20倍,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词典将其当选为2016年度英文词汇并将其阐释为他,指的是这样一些情形,记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

公共事件发生后,网民情绪化的表达与传播,使得情绪得以持续和强化,进而形成同质化的非理性情绪状态,此类现象使得网民公共情绪成为网络治理中不稳定难以把控的因素。由此网络舆情应对方面,政府处于风险之中,除了要主动及时公开的满足民众信息需求外,还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和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这也对政府提出了情感满足的要求,如若应对欠妥媒体的追问网民的围观,利益相关者的推波助澜等,极易使得单独的事件演变为当地的形象危机。

微博即微型博客引入我国之后发展几经沉浮,尤其是在微信兴起之后,用户增量此涨彼消,使得一度有着衰败的质疑,然而,随着新浪微博通过用户下沉,名人效应以及聚焦社交等运营的改革,2016年后重新获得了用户规模,利润的高速增长,国内最大的新闻资讯客户端,今日头条也于2017年4月推出微头条,摄入微博泪领域微博,发展虽然起伏波动,然而公共事件看微博的现象,自其产生之时便已存在微博元年2010年微博便凭借传播的速度,广度,便捷性,交互性等优势,加上其庞大的用户群,对公共事件有着强大的技术能力。成为社会舆论传播新途径和聚集地。

0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